云雾中的石砌史诗——横断山脉碉楼探秘。(附)高加索的石头森林:三大碉楼建筑传统比较
云雾中的石砌史诗——横断山脉碉楼探秘
清晨的雾气缓缓升起,一座古老的石碉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顶部已经残破,但依然傲然挺立,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用沉默诉说着千年往事。一只鹰隼掠过天际,它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无数个日升月落,见证着这些石砌建筑从辉煌到沉寂。
山坡上,粉色的野花正在盛开,为这座灰褐色的古碉增添了一抹生机。这便是横断山脉深处的碉楼——被称为"中国石砌建筑的活化石"。
石头里长出的文明
横断山脉,这个被六条大江切割的险峻之地,孕育了世界上最独特的石砌建筑群。从川西高原的岷江上游,到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密布着数以千计的古碉。其中,丹巴县因保存碉楼最多,被誉为"千碉之国"。
站在这座残碉前,我不禁想象它曾经的模样。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关于碉楼的文字出现在《后汉书》中:"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这说明至少在东汉时期,这里就已经有了高达十余丈的石碉。
眼前这座碉楼,石块大小不一,却砌得平整如砖墙。没有现代工具,没有图纸设计,完全凭借工匠的经验和眼力,就能将这些不规则的石头垒砌成笔直高耸的建筑,墙角的线条锋利得如同刀刃。这种技艺,堪称建筑奇迹。
通往天神的阶梯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碉楼是为战争防御而建。但近年的民族学研究揭示了一个更为古老的真相——碉楼最初可能是用来祭祀天神的神圣建筑。
在道孚县扎巴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关于碉楼起源的传说:"碉楼是为了祭祀天神而修建的。""没有碉的地方,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定居,住房生命都要被神秘的力量摧毁。"
这个传说让人恍然大悟。碉楼越高,就越接近天空,越接近神灵。那些八角、十二角甚至十三角的碉楼,不仅是建筑技术的展示,更是对天神崇拜的极致表达。碉楼的顶层往往是经堂,专门用于祭神,体现了"高度"与"神性"的完美统一。
照片中这座碉楼虽已残破,但依然高耸入云。云雾在它周围缭绕,仿佛真的是连接人间与天界的桥梁。那只飞过的鹰,是否就是神灵派来的使者?
权力与信仰的象征
随着时间推移,碉楼逐渐演变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碉楼越高、角越多,就代表主人的权势越大、财富越多。普通百姓只能建四角碉,而土司头人才有资格建造多角碉。
丹巴县梭坡乡至今保存着嘉绒地区唯一的十三角碉,据说是当地势力最大的首领岭岭甲布所建。传说工匠们从未建过十三角碉,最后是一位纺羊毛线的少女用纺线坠子划出十三个角,才解决了设计难题。
这种从神性建筑到权力象征的演变,恰恰证明了碉楼最初的神圣性。因为在古代社会,世俗权力的确立往往需要借助神的光环。只有最初具有神性的建筑,才能后来成为权力的标志。
战争与和平
到了后来,随着部落间冲突增多,碉楼的防御功能逐渐凸显。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之役",让这些石碉的坚固性得到了充分展示。
清廷先后动用7.5万兵力,耗银近亿两,历时数年,才攻下这些碉楼。史料记载:"虽然平伊犁、定回部,其事大矣,然费币不过三千万,成功不过三年。兹金川小寇,地不逾五百里,人不满三万众,成功亦迟至五年。"
这些碉楼的入口都在离地三米以上,进入后抽掉梯子,敌人根本无法攻入。碉内可储藏粮食和饮水,一个家族在里面坚守半年完全不成问题。乾隆皇帝派去的将领,有的用炸药轰炸,碉楼岿然不动;有的采取"以碉逼碉"战术,却依然损兵折将。
文革时期,人们想要拆毁这些"封建遗迹",炸药也炸不倒,最后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把底层窗户封起来往里灌水,一两个月后泥浆软化,碉楼才会倒塌。
活着的传统
今天,当我站在这座残碉前,看着它在春天的野花映衬下依然挺拔,心中涌起深深的敬意。
这些碉楼不仅仅是建筑,它们是一个民族与严酷自然环境抗争的智慧结晶,是对天地神灵的敬畏表达,是权力与财富的历史见证,也是战争与和平的无声记录。
更重要的是,碉楼所代表的石砌建筑传统至今仍在延续。丹巴的藏式民居,每家屋顶都有四个高出的角,象征着碉楼。底层圈养牲畜,中层居住生活,最高层是经堂——这种从实用到神圣的空间布局,完整保留了碉楼文化的精髓。
2008年,"丹巴碉楼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些掌握砌碉技艺的老石匠,依然能够不用图纸、不搭脚手架,仅凭眼力和经验,将不规则的石块垒砌成平整坚固的墙面。
写在最后
云雾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这座千年古碉上。石头泛着温暖的黄褐色光泽,那是岁月留下的包浆。
我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一只鹰恰好飞过。我想,这也许就是横断山脉的隐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东西像这些石碉一样,坚韧地矗立着,沉默地守望着,将过去与现在、人间与天界、实用与信仰连接在一起。
它们提醒我们:真正伟大的建筑,不仅要满足身体的需求,更要安放灵魂的归宿。
摄影笔记:拍摄于横断山脉深处,清晨雾气弥漫时。使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让前景的野花与远处的古碉形成虚实对比。等待一只鹰飞过的瞬间按下快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和生命力。碉楼的残破与周围盛开的生命形成对比,象征着消逝与永恒、毁灭与新生的永恒主题。
高加索的石头森林:三大碉楼建筑传统比较
当人们提到高加索的碉楼时,往往只知道格鲁吉亚斯瓦涅季(Svaneti)的塔楼。但实际上,整个高加索山脉地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碉楼建筑传统。从格鲁吉亚的西北部,到俄罗斯的北高加索地区,三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碉楼文化,共同构成了一座壮观的"石头森林"。
让我们走进这三大碉楼建筑传统:斯瓦涅季塔楼(格鲁吉亚)、维纳赫塔楼(车臣-印古什)和其他高加索民族的碉楼,看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一、地理分布:一座山脉,三种传统
斯瓦涅季塔楼(Svaneti Towers)
位置:格鲁吉亚西北部,大高加索山脉南麓 代表村落:Mestia、Ushguli(欧洲海拔最高的永久居住点之一)、Chazhashi 海拔:3,000-6,000英尺 现存数量:约200座
维纳赫塔楼(Vainakh Towers)
位置: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包括印古什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 代表地点:Vovnushki、Erzi、Targim、Bavloi 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文化归属:维纳赫民族(Vainakh peoples),包括印古什人和车臣人
其他高加索碉楼
位置:北奥塞梯、达吉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等地 特点:受到维纳赫和斯瓦涅季传统的影响,但形成了各自特色
三者的共同点是:都位于大高加索山脉(Greater Caucasus Mountains)的高山地带,地理环境极其相似——峡谷深邃、山峰险峻、冬季严寒、交通阻隔。
二、建筑形态:细微差异中的家族相似性
高度与规模对比
类型 | 高度 | 层数 | 底部宽度 |
---|---|---|---|
斯瓦涅季防御塔 | 20-25米 | 3-5层 | 基本方形 |
维纳赫战斗塔 | 20-25米或更高 | 4-5层 | 5-6米(方形) |
维纳赫居住塔 | 较矮 | 2-4层 | 8-12米(长方形) |
结构特征的相似性
三种碉楼有着惊人的共同特征:
1. 收分墙体
- 所有高加索碉楼都采用从下到上逐渐内收的墙体
- 墙体厚度递减:底部1-1.5米,顶部0.5-0.7米
- 墙体向内倾斜,增加稳定性
2. 石材与建造技术
- 使用当地片岩(schist)、板岩(slate)
- 石块精心修整,外表面光滑
- 石灰砂浆或黏土-石灰混合砂浆粘合
- 大型基石重达数吨
3. 防御性设计
- 窗户极少且狭窄,呈深凹型射击孔
- 入口位于二层,需用梯子进入
- 顶部有射击孔或悬臂(machicolations)
- 最脆弱的一面为素墙
4. 屋顶形式
- 斯瓦涅季:主要为板岩平顶
- 维纳赫:平顶、带角楼的平顶、或阶梯金字塔顶(最具特色)
独特之处:维纳赫的阶梯金字塔顶
维纳赫碉楼最具辨识度的特征是其阶梯式金字塔屋顶(step pyramidal roof),顶端有一块尖锐的"冠石"(capstone)。
根据传说,安装这块冠石是极其危险的荣誉任务,只能由主建筑师(master builder)亲自完成。他要站在外部绑在射击孔上的梯子顶端,将这块石头安放到位。许多大师在这个过程中丧生。如果成功,主人会奖赏一头公牛。
这种金字塔顶在横断山脉或斯瓦涅季碉楼中都不常见,是维纳赫建筑的标志性元素。
独特之处:斯瓦涅季的木质装饰
斯瓦涅季塔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木质装饰细节:
- 手工雕刻的阳台栏杆
- 雕花的屋檐
- 花卉、动物、几何图案
这些木质元素软化了石头的冷硬感,将塔楼与格鲁吉亚民间艺术传统连接起来。维纳赫塔楼则很少有外部木质装饰,更加朴素和纯粹。
三、功能分类:居住塔vs战斗塔
高加索碉楼有一个重要的分类系统,这在横断山脉碉楼研究中较少明确区分。
维纳赫的双重系统(最清晰)
居住塔(Residential Towers / ГӀала)
- 功能:家庭日常居住
- 尺寸:较宽(8-10 x 8-12米),较矮(2-4层)
- 结构:中央立柱(erd-bogIam)支撑屋顶,具有宗教象征意义
- 空间分配:
- 底层:牛马圈舍,部分用于粮食储存
- 二层(有时):羊圈
- 上层:家庭起居空间
- 特点:墙体相对较薄,有更多窗户
战斗塔(Combat Towers / БIов)
- 功能:瞭望、信号、防御、临时避难
- 尺寸:较窄(5-6米方形),较高(20-25米+,4-5层)
- 特点:
- 墙体更厚,窗户极少
- 完全无外部木质结构(防火)
- 顶部有射击平台
- 底层常填满石头和土,防止破城锤
- 只能容纳4-6人值守
- 食物和武器储备有限,无法长期坚守
混合塔(Combined Towers)
- 13-14世纪出现
- 兼具居住和防御功能
- 尺寸介于两者之间
- 在车臣高地较少,因为塔楼综合体(tower complexes)更流行
斯瓦涅季的系统
斯瓦涅季塔楼的分类不如维纳赫明确,但基本也分为:
- 家族塔(附属于machubi住宅的塔楼)
- 独立防御塔(村落公共防御设施)
建造时间对比
阶段 | 维纳赫碉楼 | 斯瓦涅季塔楼 |
---|---|---|
起源 | 公元1世纪已有雏形 | 9世纪开始建造 |
高峰期 | 15-17世纪 | 11-13世纪(格鲁吉亚"黄金时代") |
特点 | 建造周期更长,技术更成熟 | 与王国强盛期同步 |
从年代上看,维纳赫碉楼传统可能更为古老。有考古证据显示,北高加索地区最早的防御工事可追溯到公元前3千年,而具有维纳赫塔楼特征的建筑遗迹则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
四、建造技术:大师与传统
建造周期与成本
维纳赫碉楼:
- 建造一座家族塔需要50-60头牛的成本
- 施工由"主建筑师"(master builder)指挥
- 一些大师的名字被保留在传说中:如Diskhi(Vougi军事塔)、Yand(Erzi定居点)
- 某些村庄(如Bavloi)专门从事塔楼建造
斯瓦涅季塔楼:
- 建造是家族、邻居和氏族的共同事业
- 整个社区共享劳动力和材料
- 成本信息较少记载
施工技术的争议
不用外部脚手架? 俄罗斯研究者Ivan Shcheblykin声称维纳赫塔楼建造者不需要任何脚手架。许多研究者接受了这一说法,但他可能指的是"不用外部脚手架"。
实际施工方法可能是:
- 墙体转角处设有角石(cornerstones),用于连接墙体和支撑上层
- 内部脚手架搭建在这些角石上
- 使用绞盘(chIagIarg或zerazak)吊升石块和木梁
- 大型石块用牛拉的雪橇运输
石材加工工具:
- Berg(镐)
- Varzap(大锤)
- Jau(小锤)
- Daam(凿子)
砂浆配制: 主建筑师的关键任务之一是估算砂浆的正确用量,以确保塔楼的抗震性。在石灰昂贵的地区,会掺入沙子或黏土。石块之间的接缝用石灰水填充,防止雨水破坏砂浆。
装饰元素
维纳赫碉楼:
- 装饰极为节制
- 主要为岩画(petroglyphs):太阳符号、建造者的手印、动物图案
- 门窗拱顶石(kurtulg,意为"骄傲的石头")刻有主人名字和装饰图案
斯瓦涅季塔楼:
- 一些塔楼有雕刻的十字架、动物浮雕
- 木质部分有更丰富的装饰
总体而言,高加索碉楼的审美是克制的、功能主义的,装饰服从于结构和防御需求。
五、文化背景与社会功能
氏族社会与血仇传统
维纳赫社会:
- 以家族氏族(teip)为基础的社会结构
- 遵循古老习惯法(adat)
- 血仇(blood feuds)传统盛行
- 塔楼是家族独立、荣誉和血统的象征
- 每个家族氏族(deda-kheoba)建造自己的塔楼
斯瓦涅季社会:
- 同样以家族为单位
- 氏族间冲突频繁
- 塔楼代表家族地位和防御能力
共同特征: 在两个地区,塔楼都不仅仅是建筑,更是家族身份的视觉宣言。一个家族没有塔楼,就意味着没有地位和尊严。
宗教与象征
维纳赫传统: 维纳赫碉楼中的中央立柱(erd-bogIam)不仅有结构功能,更具有深刻的宗教和象征意义。这种对中央立柱的崇拜可追溯到古代,反映了维纳赫民族的原始信仰体系。
这让人想起横断山脉碉楼对"高度"和"天神"的崇拜——虽然具体内涵不同,但都体现了建筑超越实用功能的精神层面。
斯瓦涅季传统:
- 与格鲁吉亚东正教紧密结合
- 每个村庄中心有教堂(9-14世纪)
- 塔楼与教堂共同构成村落的精神和物质防御体系
建造仪式
维纳赫传统: 无论建造居住塔还是战斗塔,都伴随着仪式。民歌和民间故事强调"主建筑师"的角色。最危险的荣誉任务是在金字塔顶安装冠石——许多大师在此过程中丧生。
斯瓦涅季传统: 建造是全社区参与的集体活动,具有社会凝聚功能。
两个传统都将塔楼建造提升到了仪式化的层面,超越了纯粹的建筑行为。
六、历史命运:战争与保护
共同的历史创伤
外族入侵:
- 蒙古(13世纪)
- 波斯帝国
- 奥斯曼帝国
- 沙俄帝国扩张(18-19世纪)
这些入侵反而促进了碉楼建造的高峰期,特别是在14-17世纪。
苏联时期:
- 1944年:车臣人和印古什人被整体流放到中亚和西伯利亚(被诬陷与纳粹合作)
- 流放期间,许多塔楼因无人维护而倒塌
- 1957年才允许返乡,但大量文化遗产已损毁
现代冲突:
- 车臣战争(1994-1996,1999-2009)严重破坏了车臣地区的塔楼
- 印古什相对保存较好
- 斯瓦涅季因归属格鲁吉亚,避免了车臣式的战乱
保护现状对比
地区 | 保护状况 | 主要威胁 | 旅游开发 |
---|---|---|---|
斯瓦涅季 | 1996年UNESCO世界遗产 | 气候变化、人口外流、现代化建筑 | 高度开发,Mestia已成为滑雪胜地 |
印古什 | 部分塔楼修复,但未列入UNESCO | 地震、资金不足、政治不稳定 | 有限开发,Vovnushki等成为景点 |
车臣 | 战争破坏严重,少量修复 | 持续的安全问题 | 几乎无旅游业 |
当代意义
斯瓦涅季: 已成为格鲁吉亚国家形象的一部分,旅游业发达,但面临过度商业化风险。
维纳赫地区: 塔楼对印古什人和车臣人来说,是民族身份和文化自豪的核心象征。有印古什人自豪地说:"当莫斯科还是村庄时,我们已经在修建26米的高塔。"
在经历了流放、战争和文化压制后,这些塔楼对维纳赫民族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建筑本身。
七、独特性排名:谁的塔楼最特别?
如果要对三大高加索碉楼传统进行"独特性"评估:
1. 维纳赫塔楼(最独特)
理由:
- 历史最悠久(公元1世纪起源)
- 类型最清晰(居住塔/战斗塔/混合塔的三分系统)
- 技术最精湛(阶梯金字塔顶、精密的石材加工)
- 文化内涵最深(中央立柱的宗教意义、建造仪式、主建筑师传统)
- 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维纳赫塔楼可能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山地防御建筑体系。
2. 斯瓦涅季塔楼(最优雅)
理由:
- UNESCO加持(国际知名度最高)
- 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Ushguli的塔楼与Shkhara雪山)
- 装饰性最强(木质雕刻、较多的石刻细节)
- 保护最好(旅游业支持下的系统修复)
斯瓦涅季塔楼是高加索碉楼中最容易接近、最被世界认可的代表。
3. 其他高加索塔楼(区域变体)
受到维纳赫和斯瓦涅季传统的影响,但在各自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研究相对较少。
八、与横断山脉碉楼的深度对比
既然我们已经深入了解了高加索的三大碉楼传统,现在可以与横断山脉碉楼进行更细致的对比。
高度竞赛
地区 | 最高记录 | 平均高度 |
---|---|---|
横断山脉 | 49.5米(金川) | 30-40米 |
维纳赫 | 25米+ | 20-25米 |
斯瓦涅季 | 25米 | 20-25米 |
横断山脉碉楼在高度上是绝对的冠军,几乎是高加索碉楼的两倍。这可能与其神性起源有关——追求"通天"的极致高度。
功能演变对比
- 横断山脉:祭祀 → 防御 → 权力象征 → 文化符号
- 维纳赫:防御 → 家族象征 → 民族身份标志
- 斯瓦涅季:防御 → 家族荣誉 → 国家遗产/旅游资源
三者都经历了从实用功能到象征意义的转变。
类型分类对比
- 横断山脉:按角数分类(四角、八角、十三角等)—— 形态学分类
- 维纳赫:按功能分类(居住塔/战斗塔/混合塔)—— 功能学分类
- 斯瓦涅季:分类不明确,多为防御-居住混合型
维纳赫的分类系统最为科学和清晰。
文化内涵对比
维度 | 横断山脉 | 维纳赫 | 斯瓦涅季 |
---|---|---|---|
宗教 | 苯教天神崇拜 | 原始信仰+伊斯兰教 | 东正教 |
核心象征 | 高度=神性 | 中央立柱=宇宙轴 | 家族独立 |
社会功能 | 土司等级制度 | 氏族平等+血仇 | 氏族竞争 |
权力表达 | 越高越多角=越有权 | 拥有塔楼=有地位 | 塔楼维护=财力 |
九、全球视野:高加索碉楼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
如果将高加索碉楼放在全球山地防御建筑的谱系中:
相似的建筑传统:
- 横断山脉碉楼(中国)
- 也门哈德拉毛泥塔(Yemen Hadramaut)
- 意大利圣吉米尼亚诺石塔(San Gimignano)
- 爱尔兰圆塔(Irish Round Towers)
- 苏格兰塔屋(Scottish Tower Houses)
高加索碉楼的独特性:
- 体系最完整:从居住到防御的完整类型学
- 技术最成熟:收分墙体、抗震设计、金字塔顶
- 数量最多:三大传统加起来有数千座
- 保存最好:许多碉楼历经千年仍可使用
- 活态传承:建造技术和文化意义延续至今
可以说,高加索碉楼(特别是维纳赫塔楼)代表了人类山地防御建筑的巅峰成就。
十、结语:石头的三重奏
站在高加索山脉的任何一处高地,你可能同时看到三种传统的碉楼:斯瓦涅季的优雅、维纳赫的刚毅、以及其他民族的混合风格。
它们用石头演奏着一曲三重奏:
- 斯瓦涅季是旋律,优美而引人注目
- 维纳赫是低音,深沉而有力量
- 其他民族是和声,丰富了整体的层次
而远在数千公里外的横断山脉,同样的石头,演奏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乐章——从神性的颂歌开始,最终也回归到人间的挽歌。
这就是建筑的魅力:相同的材料、相似的环境,却因文化的不同,生长出截然不同的灵魂。
附录:高加索三大碉楼传统速查表
斯瓦涅季塔楼(Svaneti Towers)
- 位置:格鲁吉亚西北部
- 年代:9-13世纪
- 特点:UNESCO遗产,木质装饰,旅游发达
- 最佳参观点:Mestia、Ushguli、Chazhashi
维纳赫塔楼(Vainakh Towers)
- 位置:俄罗斯北高加索(印古什、车臣)
- 年代:1世纪起源,15-17世纪高峰
- 特点:阶梯金字塔顶,居住/战斗分类清晰,数量最多
- 最佳参观点:Vovnushki(印古什)、Targim、Erzi
其他高加索塔楼
- 位置:北奥塞梯、达吉斯坦等地
- 特点:区域变体,受前两者影响
关键数据对比
项目 | 斯瓦涅季 | 维纳赫 | 横断山脉 |
---|---|---|---|
最早年代 | 9世纪 | 1世纪 | 东汉(1世纪) |
高峰期 | 11-13世纪 | 15-17世纪 | 明清时期 |
最高记录 | 25米 | 25米+ | 49.5米 |
现存数量 | ~200 | 数百 | 数千(含遗迹) |
UNESCO | 1996年 | 未列入 | 未列入 |
保护状况 | 优 | 中 | 中 |
摄影师后记: 当我在横断山脉拍下那座云雾中的碉楼时,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如此丰富的碉楼文化。现在我想去高加索,拍摄Vovnushki那些建在悬崖上的维纳赫战斗塔,拍摄Ushguli那些被雪山环抱的斯瓦涅季塔楼。我想用镜头记录这些石头森林,对比它们的异同,探寻人类在山地生存的共同智慧。
也许有一天,我会制作一个"世界碉楼地图",把横断山脉、高加索、也门、意大利的碉楼都标注出来,让人们看到:在地球上那些最险峻的山地,人类如何用石头建造自己的尊严。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