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帖子

横断山脉野生菌季:全家上山捡菌子,感恩大自然

圖片
横断山脉野生菌季:大自然的馈赠     每年6月到10月,当雨季的第一滴甘露滋润着横断山脉的土地,一场属于野生菌的盛宴便悄然拉开帷幕。在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神秘土地上,大自然用她最慷慨的手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菌类画卷。 横断山脉:野生菌的天堂 横断山脉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海拔从几百米到数千米的垂直落差,为不同种类的野生菌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温润的气候、丰富的植被、肥沃的腐殖土壤,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横断山脉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野生菌产区。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超过60种可食用的野生菌,占全国可食用菌种类的一半以上。从海拔较低的河谷到高山草甸,从针叶林到阔叶林,每一个生态位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菌类明星"。 舌尖上的珍馐 松茸:菌中之王 松茸无疑是野生菌中的"贵族"。它们偏爱高海拔的松林,与松树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新鲜的松茸有着独特的香味,肉质紧实,口感鲜美。在日本,松茸被视为珍贵的食材,而横断山脉的松茸品质丝毫不逊色。 牛肝菌:森林的馈赠 牛肝菌家族在横断山脉有着丰富的种类,从白牛肝到黄牛肝,从见手青到红牛肝,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它们通常生长在混交林中,与多种树木形成菌根关系,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 鸡枞菌:雨后的惊喜 鸡枞菌是雨季的典型代表,它们往往在雷雨过后成群出现。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着类似鸡肉的口感,因此得名。在云南,有句俗话说"雷响鸡枞出",足见其与雨季的密切关系。 干巴菌和竹荪:独特的山珍 干巴菌是横断山脉特有的珍贵食用菌,外形奇特,像一团乱发。虽然外观不起眼,但其独特的香味和脆嫩的口感让它成为当地人的最爱。 采菌人的智慧 在横断山脉,采菌有着悠久的传统。当地的采菌人世代传承着识别、采摘和处理野生菌的技巧。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菌类可以食用,哪些有毒,什么时候是最佳的采摘时机。 采菌通常从清晨开始,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林间薄雾时,采菌人就已经踏上了进山的路。他们背着竹篓,手持小刀,在熟悉的山路上寻找着大自然的珍宝。经验丰富的采菌人能够根据地形、植被、气候条件预测哪里可能有菌子生长。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石渠白菌) 随着野生菌市场价值的不断提升,如何在享受这份天然馈赠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过度采摘、破...

(横断山)一词起源于唐朝元和元年(806)柳宗元 ,1878年清朝 黄懋材旅行考察记录(文献古籍)

西輶日记1清代晚期黄懋材编写。光绪四年(1878),五月,黄懋材受四川总督丁宝桢所派赴藏,于七月自成都出发,经雅安、打箭炉(今康定县)、里塘(今里塘县)、在巴塘受阻,往南至云南中甸,再经丽江、大理、永昌(今保山市)入缅甸,达到印度,西輶日记涉及川滇藏诸民族情况,对横断山脉西南部诸民族描绘详细,完成了横断山脉的穿越。 所以当代人多把 清朝黄懋材认定为提出(横断山)概念第一人。不过,窃以为黄懋材背诵唐诗的基本功肯定了得,唐朝柳宗元的(构法华寺西亭)就有了(命童恣披剪,葺宇横断山)的词句。全文如下: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

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反如在幽谷,榛翳不可攀。

命童恣披翦,葺宇横断山。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

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


菡萏溢嘉色,筼筜遗清斑。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孱。


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    




虽然柳宗元诗里的(横断山)并不是现在的意思,却是出现最早的(横断山)词汇。所以唐朝柳宗元创造(横断山)这个名词,黄懋材用横断山)赋予这片广袤瑰丽充满奇迹的土地。再后来邹代钧1900-1901年编写的(中国地理讲义)中正式提出(迤南为岷山、为雪岭、为云岭,皆成自北而南之山脉,是谓横断山脉)。

(香巴拉,香格里拉,这个词汇也有类似是发展变化的)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横断山脉概况.Overview of Hengduan Mountains

寻找横断山脉冬季块菌(松露) (序)Searching for Winter Truffle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寻找横断山脉冬季松露 二Searching for Winter Truffle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